四川特驅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職業教育、教育培訓服務、教育品牌推廣、教育及教育衍生產品開發的綜合性服務機構,開展對內、對外教育服務與合作。
2021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本科專業目錄,新增了37個本科專業,共有43所高校通過了新增專業的審批,絕大部分新增專業將于今年啟動首次招生。
通過動態發布國家急需的重點支持的學科專業清單并在相關政策上予以傾斜性支持,成為政府調控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常態性機制。與以往的專業調整和建設不同,新專業建設的目標指向和建設思路都非常明確,呈現出一些全新的態勢。新專業目錄不是固定不變的,獲批學校更多的是責任擔當而不是身份標志。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高校,應該對此有更理智的認識和更扎實的行動。
新專業建設必須把準新使命
新專業建設不是高校的自適應性調整,而是政府引導的以服務重大需求為突出導向的戰略性舉措。新增的37個專業都是根據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立的緊缺專業。其出發點是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求,應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破解“高精尖缺”領域人才短板,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其著力點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重點領域重大理論創新和產業行業應用為方向,精準加大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其落腳點是不斷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形成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新專業建設不是專業名錄的簡單調整,而是著眼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系統布局。新增的37個專業中,工學最多,涉及11個專業門類,有14個具體專業;農學涉及4個專業門類,有5個具體專業;管理學涉及2個專業門類,有4個具體專業;法學、理學、醫學和藝術學各有3個具體專業,除法學涉及2個專業門類外,其他均涉及3個專業門類;歷史學和教育學各有1個專業門類。
這37個專業中,既有智能交互設計、智能測控工程、智能采礦工程、智能飛行器技術、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智慧交通、智能影像工程等帶有“智能”“智慧”字樣的看似“高大上”的專業,也有諸如城市水系統過程、飼料工程、獸醫公共衛生等看起來有點“土”的專業,還有諸如古文字學這樣的冷門專業。既有面向科技前沿或高端產業的諸如柔性電子學、量子信息科學、生物醫藥數據科學等專業,也有社會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政策、融合教育、創業管理、音樂教育等專業。新專業面對的是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等廣泛需求,并非僅僅是一些機構為抓眼球而刻意宣傳的智能、智慧等領域。
新專業建設不能重現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完成了多次學科專業目錄調整,許多高校的學科專業構成也由此發生了很大變化。一系列的調整和變化,為應對世界知識革命、科技革命的挑戰,適應世界產業革命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在歷次的專業調整中,形式主義、功利化等現象屢見不鮮,不但極大地影響了學科專業調整的實際成效,也給社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諸如,“形變神不變”——一些專業雖然名稱變了,但內涵未實現實質性轉變;“體轉頭不轉”——專業是新的,但發展理念是舊的;“事新招不新”——用老辦法建新專業,穿新鞋走老路;“唱獨角戲”——專業建設始終是學校、學院甚至是系(部)、教研室在自拉自唱;“搶熱點”——一些學校為吸引生源和追逐資源,不顧自身定位和辦學條件,搞一窩蜂的重復建設;等等。
新專業之新,在于理念、路徑和目標,檢驗新專業建設成效的最根本標準是對國家重大戰略的貢獻度。抓好新專業建設,必須汲取歷史經驗,有效克服和解決老問題。
新專業建設關鍵要有新思路
把內涵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專業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所培養的人才上,而人才培養是有周期性的。因此,新專業建設既要有回應國家和社會需求的敏感性,又要有抓內涵建設的持續性。要堅持以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急需為導向,以深度促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為重要抓手,著力加大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提高系統培養精度、拓展復合交叉深度、加快人才培養速度、強化科研支撐厚度,努力實現在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學科專業和培養世界一流水平人才上的新突破。
注重學科與專業的高水平聯動。重學科、輕專業一直是高校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學科建設代替專業建設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學科與專業既緊密聯系,又有顯著差異。學科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的平臺,高水平的學科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新專業建設必須把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學科和專業建設共同的根本任務,著力發揮學科的引領作用,優化學科與專業互促共生的機制,在打造一流人才方陣上走出新路子。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重點領域急需學科專業與相關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不斷豐富跨領域跨學科專業的知識圖譜和知識體系,大力推進課程設置和教材知識體系的更新;積極探索推進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加強本科階段的興趣培養,突出研究生階段的交叉培養,加大對不同學科理論與方法、科學前沿與企業實踐進行整合再創新力度。
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上有新突破。新專業大多具有顯著的前沿性、交叉性與復合性等特征,這就決定了通過現有資源和模式的簡單調整是無法滿足新專業建設需求的。必須打破體制機制壁壘,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大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力度,吸納行業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實踐與生產實際相融合、教師隊伍與行業企業人才隊伍相融合。
著力發揮相關政策的綜合效力。從一定意義上講,新專業建設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導向的再聚焦和建設策略的再提升,更加強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急需,更加突出緊缺人才培養的地位,更加注重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統籌,更加注意發揮政產學研用各方的作用。推進新專業建設,應重視打通政策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提高政策的綜合效能。在一流學科建設上,要重視推進學科專業相近的高校深度合作和共享發展,努力實現集群內學科間、學校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上,要結合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和新農科建設,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注重圍繞國家急需領域加大一流專業建設和基礎拔尖人才培養力度。在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上,要注重推進校際合作交流向學科、專業延伸,積極拓展聯合培養高水平人才的渠道。
協調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的作用。中央與地方在經濟和民生領域的交叉布局以及在行動上的不完全同步,是以往導致專業低水平重復布局的重要因素。新專業建設應統籌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既要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分區域重點支持相關高校創新學科專業建設模式,有針對性地布局設置一批新學科專業,調整一批傳統學科專業;又要結合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需求,傾斜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重點高校及學科專業;還要關注地方的利益訴求,支持高校建設一批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特色學科專業,建設一批適應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現代產業學院。
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一是要貫徹落實破“五唯”要求,持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積極探索建立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應用成效為核心,有利于學科專業深度交叉融合發展的評價機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新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營造公平競爭、注重成效、優勝劣汰、能進能退的發展環境。三是要繼續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積極引導高校通過存量適當調整、增量重點傾斜、創新培養模式和建設專業學院等方式,著力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四是要優化大學與城市、企業、社會之間的關系,打造“城校共生”“校企協同”“產教城融合”發展模式,積極推廣“兩院一園”(學院+研究院+產業園區)模式。五是要加強教育培訓市場和咨詢服務行業的監管和治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選擇,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劉國瑞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06月21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